台灣在 2025 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代表 每 5 人就有 1 人年滿 65 歲。根據統計,長者平均需要照顧的時間約 8–10 年,其中有 65% 需仰賴家人照顧。每月相關花費從 2 萬元起跳,重度失能可能超過 7 萬元,對家庭財務都是沉重壓力。
雖然政府推動 長照 2.0,並規劃升級至 3.0(115 年上路),提供居家照護、喘息服務與補助,但實務上僅能涵蓋部分需求,無法完全支撐長照開銷。這時,長照險 就能補上缺口。
長照險是什麼?保障範圍與給付方式
長照險,全名長期照顧保險,是一種針對「失能」或「失智」狀態給付的保險。被保人若因疾病或意外導致需要長期照護,符合條件後,保險公司會給付 一次金 或 分期金,用於:
- 居家看護、日照中心或安養院費用
- 輔具購買(輪椅、電動床等)
- 專業護理或失智照護
而可投保的對象年齡依保險公司規範而訂,通常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或是患有長期疾病或殘疾的人士,保險金主要用來補貼的內容涵蓋居家護理、住老人安養院或日照中心、購買醫療輔具、或是其他所需的專業護理費用等,透過提供一次性或定期給付的照護金,來減輕長照者本人和其家人的沉重經濟負擔。
長照險理賠條件(2025 最新)
要獲得理賠,須經醫師診斷,符合以下其中一項:
1. 生理功能障礙(行為能力)
- 依據 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判定
- 若 6 項日常生活功能(進食、移位、如廁、沐浴、行走、更衣)中有 3 項無法自理,且持續 90 天以上,即可申請
是一種日常生活功能評估工具,常用於判斷是否需要外籍看護或長照服務。測量項目包含進食、如廁、移位、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樓梯、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等,結果可作為長照服務申請及治療追蹤的依據。
2. 認知功能障礙(認知能力)
- 依據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
- 若在人物、時間、場所判斷上,有 2 項以上無法辨識,且持續 90 天以上,即符合理賠
📌 巴氏量表是評斷個案是否有請外籍看護和長照的需求的重要指標之一,這名詞翻譯自其英文Barthel Index,又簡稱為ADLs。
巴氏量表是一種日常生活功能之評估量表,主要用來測量病患退化狀況或是用來檢視治療效果,測量項目包括:進食、移位(例如由床上平躺到坐起、由床移位至輪椅)、個人衛生 (包含刷牙 、 洗臉、洗手及梳頭髮和刮鬍子)、如廁(包含穿脫衣物、擦拭、沖水)、洗澡、平地走動、上下樓梯、穿脫衣褲鞋襪、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等。各項目分數測量結果即反應出的個案的日常生活能力。
在申請外籍看護或是長照計畫服務時,都需要依照此量表的測量結果作為依據,從巴氏量表的分數中可看出掌握個案之獨立生活功能狀況及評估個案之需求,以作為個案各階段的評估、進展狀況比較、治療及照護方向之參考。
長照險理賠方式有哪些?
各保險公司商品不同,但通常包括:
- 長照一次金:診斷符合長照狀態,即依據投保金額給付一筆保險金
- 長照分期金:按失能程度等級,依各該失能等級分期給付保險金
- 特定傷病一次/分期金:若確診癌症、巴金森氏症等特定疾病
- 失能一次/分期金:按失能程度等級,給付一次性保險金
- 認知障礙給付一次金/分期金:針對失智保障,經診斷無法分辨人物、場所、時間等狀況,並且症狀固定一定時間以上,即理賠保險金
- 實物給付:可直接兌換照護服務,可在投保的方案的額度內,從保險公司合作的機構中,選擇長照服務(翻身、備餐、失智照護等)
- 豁免保費:失能後免繳保費,但保障仍持續
長照險哪些項目不理賠?除外責任有哪些?
長照險也會有一些不理賠項目,這些項目將依照各家保險公司所在提供的合同條款、限制、排除條款等而異,建議民眾還是要詳細了解理賠內容。
廣泛來說,通常不予理賠的項目包括但不侷限於以下幾點:非長期照護相關的醫療費用,或沒有經過評估和認可的長期照護服務;若保險人在簽訂保險合同時已經患有某些疾病或殘疾;在保險期間發現的疾病或殘疾,亦無法申請理賠;此外,若是自殺、自傷、犯罪行為等導致傷害的情況,以及未經失能或失智階段直接死亡,或是被保險人在評估期間死亡,這些情況都將不予理賠。
常見除外條款包括:
- 投保前已存在的疾病或失能
- 自傷、自殺、犯罪行為造成的失能
- 未達中重度失能(如僅輕度行動不便)
- 未經醫師評估或 90 天免責期 內的狀況
誰需要長照險?幾歲買最划算
回歸保險本質,長照險是一種 風險管理工具,原則上都是 越早投保越有利,能用較低的保費鎖住未來的保障。
年輕族群(20–40 歲)
- 長照需求風險相對低,但任何年齡都有可能因意外或疾病進入長照狀態
- 可優先考慮 失能險,補足因身體狀況影響工作能力的風險
- 投保成本最低,健康狀況佳,通過核保機率高
中壯年族群(40–60 歲)
- 開始面臨父母需要照顧的階段,更能體會長照費用壓力
- 適合投保 長照險,提前為退休後的長照需求做準備
- 保費相對可接受,保障內容也較完整
高齡族群(60 歲以上)
- 投保成本大幅增加,保費昂貴
- 健康狀況可能導致核保困難,甚至買不到
- 若有需求,應盡早諮詢並評估現有保單是否能補足
📌 現況數據: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台灣長照險投保率仍不到 5%,顯示多數人對長照需求認知不足。這並不代表長照險不重要,反而凸顯出長照規劃是一塊尚未被充分重視的保障缺口。
長照險優缺點比較:長照險 vs 失能險 vs 嚴重特定傷病險
長照險的優點是長期照護「狀態」來判定,而非事故或疾病之原因、沒有「工作能力」的限制、有一次性給付或定期給付,每月可獲得穩定的照護補貼。
長照險的缺點是依長期照護「狀態」來判定,而非事故或疾病之原因沒有「工作能力」的限制有一次性給付或定期給付,每月可獲得穩定的照護補貼須達到中重度才能理賠、且需要定期提供「長照狀態」診斷證明書、保費偏高。
以下整理『長照三寶』的保障差異,幫助讀者快速比較:
險類別 | 認定方式 | 保障範圍 | 優點 | 缺點 |
長照險 | 巴氏量表(ADL)、失智評估(CDR) | 長期失能 + 失智 | 含失智、給付方式彈性(一次金/分期金)、現金流穩定 | 保費較高、須持續符合條件 |
失能險 | 失能等級表(1–11 級) | 身體失能 | 保費便宜、給付方式多元 | 不含失智、部分商品停售 |
嚴重特定傷病險 | 確診特定疾病(至少 22 項) | 特定重大疾病(阿茲海默、巴金森氏症等) | 適合有家族病史者 | 疾病範圍有限、理賠門檻高 |
- 長照險:以照護狀態認定,不限事故原因,涵蓋失智,給付方式彈性,適合中壯年或退休族群提前規劃。
- 失能險:依失能等級表理賠,保費較低,但不含失智,近年部分商品停售,需確認是否能承保。
- 嚴重特定傷病險:2019 年改名,針對至少 22 項重大疾病,確診即可理賠,適合有家族病史者,但保障範圍有限。
若要選擇,建議年輕族群優先考慮失能險,中壯年及退休族群適合長照險,有家族病史則可搭配嚴重特定傷病險。
📌 延伸閱讀:
想更了解嚴重特定傷病險,可以看這篇解析:《嚴重特定傷病險是什麼?重大疾病、重大傷病、特定傷病差在哪?全解析!》
關於失能險接連停售,可以閱讀這篇文章:【失能險停售 】失能險跟長照險差別是?勞保也有失能給付你知道嗎?
投保長照險注意:90 天等待期
長照險普遍設有 90 天等待期(也稱免責期)。意思是:即使被保人已符合理賠條件,也必須持續符合 滿 90 天,保險公司才會給付。
舉例說明:
老王因車禍導致生活無法自理,經醫師診斷符合巴氏量表「6 項中 3 項」的失能標準。雖然條件成立,但必須連續維持 90 天,第 91 天起才可獲得理賠。若老王在 60 天後康復,就不會獲得賠付。
除了等待期,不同保險公司在 保障範圍、理賠標準 上也可能有差異。投保前建議:
- 仔細閱讀保單條款
- 與業務員確認自身需求與投保目的
- 比較不同商品的細節與限制
這樣才能確保買到真正符合需求的長照險。
📌 延伸閱讀:保險等待期是什麼?多久才生效?生病能不能看醫生?
常見問題Q&A
Q: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投保長照險嗎?
A:是否可以投保,通常保險公司最主要的評估標準是年齡和體況。
有些長照險最高投保年齡可達到70歲,但部分只接受65歲或60歲以下的人投保。此外,有些保險公司會不承保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有不健康狀況的民眾,因為理賠風險相對高。因此,建議有購買長照險想法的,最好要及早並且趁自身體況良好時趕緊投保。
Q:購買長照險,該投保多少保額才夠?
A:在思考該選擇多少的保險額度時,第一步最好還是先衡量自身經濟狀況,依可負擔的金額作為選擇標準。若從長照所需之費用來看,如果被照顧者屬於輕度失能,有他人的協助生活依然可以自理,只需聘請臨時照顧人員或安排到日間照護中心的話,長照費用大約每個月1.5萬元至2.5萬元。若是行動不便及生活無法自理的嚴重失能者,因需要長期照顧人員以及住進安養中心,每個月的花費可能從3萬元到 6萬元。另外還須加上輔具和醫療耗材等花費,等於每月平均約需準備 2.5萬元至8萬元的長照費用預算,保額的高低可從所需花費和家庭經濟狀況來做評估。
Q:長照險和失能險有何不同?
A:該投保長照險或失能險,需回歸自身的需求,年紀已到一個階段,較為關注衰老後的照護問題,則可選擇投保長照險。若是年紀較輕,且評估自身復原能力較佳,尚無太迫切的長照需求,較擔心意外和疾病失能的話,則可優先選擇頭保失能險。
Q:如何評估該不該買長照險?
A:由於生活中的風險無所不在,任何年齡都有可能因意外或疾病導致失能而被迫開啟長照生活,若不希望長期照護的身心疲憊和經濟壓力壓垮家人照護者,最佳的方式就是透過保險來轉嫁風險,建議民眾可就自身需求、家庭狀況、經濟能力等多分考量,來評估適合的長照險方案。當然也可諮詢可靠的保險專家,就現有的保單進行全方位的保單健檢,找出缺口再進行補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