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育率低,主要因為養小孩是一段漫長又充滿挑戰的旅程,其中「花費」絕對是許多家長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到底從新生兒到大學畢業,要準備多少預算?本篇文章將依據年齡分階段詳細拆解養育成本,協助你做足財務準備!
根據大略估算,以較低預算,求學過程都讀公立學校的「窮養」,20 年至少 250 萬;提供較好的教育、生活品質,富養花費上看 850 萬。不管是哪一種,家長勢必提前準備財務規劃,才可以陪伴孩子成長。
養小孩花費-學齡前(0~6歲)
以下針對學齡前(0~6歲)的「每年花費細項拆解」,以常見支出項目(奶粉、尿布、衣物、托育、幼兒園來區分,其中有幾個項目政府有提供補助,例如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就學補助,也能再幫家庭開銷減輕不少負擔。
學齡前(0~6歲)花費 | |||
項目 |
窮養預估金額(年) |
富養預估金額(年) |
備註說明 |
奶粉(0~3歲) |
$40,000 ($2,000/月) |
$36,000 ($3,000/月) |
母乳者可略低,品牌影響差距大 |
尿布(0~3歲) |
$18,000 ($1,500/月) |
$30,000 ($2,500/月) |
包含濕紙巾、屁屁膏等清潔用品 |
衣物 |
$10,000 |
$20,000 |
快速成長需頻繁更換,富養可能添購品牌童裝 |
托嬰或保母 |
$120,000 (約$1萬/月) |
$240,000 (約$2萬/月) |
依區域與服務品質差異大 |
幼兒園學費 (2~6歲) |
$12,000(公立) |
$200,000(私立) |
依照是否為公托、公幼、私幼或雙語幼兒園決定 |
其他(玩具、醫療、活動) |
$20,000 |
$50,000 |
包含疫苗、看診、親子課程、玩具與日常雜支 |
0~6歲總計 |
$1,122,000 |
$2,858,000 |
養小孩花費-學齡期(7~17歲)
台灣現行制度下,國小至高中為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免學費。但是學齡期(7~17歲)孩子,各個家庭的支出差異大,取決於不同教育選擇與生活方式,公私立學費、補習才藝、安親照顧等構成主要花費。
學齡期(7~17歲)花費 | |||
項目 |
窮養預估金額(年) |
富養預估金額(年) |
備註說明 |
學雜費 |
$10,000 |
$80,000 |
每學期學雜費+營養午餐 |
書籍、文具 |
$5,000 |
$15,000 |
教科書、補充教材、文具用品等 |
補習或才藝班 |
$20,000 |
$100,000 |
英文、美術、數學、音樂、科學班等 |
安親班/課後照顧 |
$30,000 |
$80,000 |
孩子課後長輩無暇照顧需用 |
生活費(交通、伙食、零用錢) |
$15,000 |
$40,000 |
通勤費、點心、零用錢、手機資費 |
娛樂與活動開銷 |
$10,000 |
$30,000 |
戶外教學、冬夏令營、畢旅、生日派對 |
7~17 歲總計 |
$990,000 |
$3,795,000 |
養小孩花費-大學(18~21歲)
大學階段(18~21歲)是孩子邁向獨立的重要時期,支出也顯著提升。以就讀大學學費、住宿、計算開銷,若再算上校外租屋、海外交流與高品質生活等,每年支出更是增加不少。以下的表格估算以中位數與保守預估法為主,盡量避免高估或極端值,供大家參考。
大學(18~21歲)花費 | |||
項目 |
窮養預估金額(年) |
富養預估金額(年) |
備註說明 |
學費 |
$30,000 |
$150,000 |
國立、私立學校學費差異甚大 |
住宿費 |
$30,000 |
$120,000 |
學生宿舍低廉;租屋或套房視地點行情差異大 |
生活費 |
$60,000 |
$120,000 |
含三餐、交通、日常開銷 |
教材費 |
$5,000 |
$25,000 |
教科書、教材每學期更新,視科系而異 |
一次性支出(機車、筆電、平板等) |
$80,000(首年) |
$150,000(首年) |
視是否購置交通工具、床墊、小家電而定 |
課外活動與進修 |
$10,000 |
$40,000 |
社團、證照、遊學、交流團、線上課程等進修投入 |
18~21歲總計 |
$620,000 |
$1,970,000 |
|
出生到21歲總計 |
$2,732,000 |
$8,623,000 |
影響花費的因素
居住地區的差異
孩子的成長與生活成本,會因居住地而有極大落差。例如在台北市、新北市,不論是保母費用、幼兒園學費,甚至連日常用品的價格都偏高。以托嬰中心來說,雙北地區私托每月可能需支付超過 $20,000 元,而在中南部或非都會區,費用往往可控制在 $12,000~$15,000 元之間。此外,生活娛樂如親子課程、遊樂場、圖書資源也呈現明顯地區性差距,都市雖資源豐富但價格也更高。
教育理念與選擇
每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與未來期望不同,也會顯著影響花費走向。有些家庭注重啟蒙教育與語言發展,會從幼兒園開始就選擇雙語教育、蒙特梭利、華德福等特色私幼,甚至投入昂貴的才藝課程,例如音樂班或體能培養等等。這類「富養型」教育理念背後,隱含的是對孩子未來競爭力的長期投資。
相對地,也有家庭強調生活體驗與自由成長,選擇公立學校、由家人陪伴,並控制才藝與補習費用。這種育兒方式雖然花費較少,但依然能培養出獨立與自律的孩子。教育理念本身沒有對錯,但會長期影響財務安排。而且前提是,孩子的自身意願更要擺在第一順位。
家庭的結構型態
家庭結構也是影響育兒花費的關鍵因素之一。雙薪家庭如果沒有長輩協助,往往需要聘請保母或送托嬰中心,從孩子出生起便承擔每月數萬元的托育費;相對來說,如果有祖父母等長輩協助照看孩子,可以有效減少保母與托嬰成本,生活壓力相對輕鬆。
單親家庭則可能在經濟與時間分配上雙重負擔,對於育兒支出更需精算。如果缺乏親友支援,往往會傾向將孩子送往全天式托育與課後班,費用也隨之增加。最後,家庭中子女人數也會影響資源分配,如果是多胎家庭,則需要取得「共享與個別」之間的平衡。
給準父母的建議
及早規劃教育基金
育兒是一場長期投資,愈早開始準備,財務壓力就愈小。建議準父母從懷孕階段起便逐步建立教育基金,透過定期定額、保險、兒童信託、投資組合等方式,為孩子未來的學費與生活支出預做準備。若能掌握孩子成長節奏分期儲蓄,將可有效減緩「臨時大筆開銷」帶來的家庭衝擊。
定期檢視與調整收支用度
開銷模式也會隨著孩子進入不同年齡階段而改變。建議可以每年固定時間(如歲末年初)進行一次家庭預算檢討,檢視哪些支出是必要、哪些可以再節省,並根據即將面臨的階段(如托育、升學等)做預備調整。這樣的理財習慣能讓家庭收支更有彈性,也能及早因應突發變化。
共同建立理財觀念
理財不只是長輩父母的事,更是一項可以鼓勵孩子從小學習的生活素養。學會管理零用錢、定下儲蓄目標、帶孩子體驗慈善捐款等方式,引導孩子建立穩健的金錢價值觀,既能培養責任感,也有助於理解家庭資源的有限性,常懷感恩與珍惜的心態。
總結:育兒是一場愛與責任的長征
從新生兒的奶粉尿布、學齡前的托育與早教、學齡期的補習才藝,到大學階段的住宿生活與學費支出,養育孩子所需的成本,可能從百萬起跳直至數百萬元不等。這不僅是一筆金錢的投資,更是一場長達二十年的陪伴與責任旅程。
然而,不論是「窮養」或「富養」,重點並不在於你花了多少錢,而是是否花得其所、花得安心、花得對孩子有價值。只要有愛、有規劃、有彈性,養育的過程便能走得穩健又溫暖。「最貴的」並不等於是最好的選擇,用心的陪伴與支持往往更是孩子發育成長的。
【延伸閱讀】